正在阅读:

黄晓明《阳光俱乐部》一场关于生命探讨与演员初心的对话

黄晓明《阳光俱乐部》一场关于生命探讨与演员初心的对话

10月19日,武汉。导演魏书钧、主演黄晓明、制片人王才涛携新片《阳光俱乐部》现身路演现场。这一天,不属于闪光灯的喧嚣,而属于一场关于电影、关于角色、关于人生的真诚对话。黄晓明,这位在娱乐圈沉浮多年的演员,在武汉的舞台上,卸下了一切的光环,以一个表演者、一个思考者,甚至一个普通人的姿态,与观众分享了他对表演的敬畏、对善良的坚守,以及对生命本质的探寻。

“光转锦鲤没用”:在当下善待自己,才能成为想成为的人

当被问及是否也曾像许多人一样转发过“锦鲤”以求好运时,黄晓明笑了,那是一种带着回忆与通透的笑容。他坦言,年少时也做过类似的事,但随即话锋一转,道出了更深层的感悟:“但光转是没用的。”在他看来,真正的转变来自于内在的行动与心念。

“每个人对得起当下的自己、善待身边的人,才能成为想成为的人。”这句话,他说的很平静。他巧妙地借用了影片中的一句台词来佐证这份感悟——就像电影里妈妈说的那句“这么难吃的饺子,我以后再也吃不到了”。他解释道,这句看似平淡的台词背后,蕴含着生命的终极启示:“在生死一念的时候,就会发现什么都不重要了。”名利、纷争、过往的执念,在生命的终局面前都会褪色,留下的,或许只是对一份简单亲情的怀念,以及对当下拥有的珍视。这不仅是角色吴优的领悟,也是黄晓明希望通过电影传递給观众的温度。

“变成吴优”:增肥、改造型,靠近一颗纯粹的心

为了在银幕上“变成吴优”,黄晓明进行了一次从外到内的彻底改变。他分享了为贴近角色所做的努力:主动增肥增重,将头发修剪得稀疏,甚至戴上了不太整齐的牙齿模型。这些在外形上“自毁”式的尝试,目标只有一个——让人物更真实,更贴近生活本身的样子。

然而,外在的改造只是第一步,更关键的是内心的靠近。黄晓明坦言,在体验角色、深入吴优世界的过程中,他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个特定群体内在的善良与单纯。“与他们一起很开心,”他说道,那种发自内心的愉悦感染了现场观众。这是一个演员从理解到共感,最终真正“变成”角色的过程。他补充道,这不仅仅是在扮演一个虚构人物,更是在“靠近他内心的温度”。这份温度,源于角色的纯粹与善良。

这也回归到了一个演员的初心。黄晓明表示,作为一个演员,他的追求就是做到“千人千面”。为了角色更真实、更具说服力,他愿意付出身体的代价,无论是增重还是其他改变。因为在他心中,服务于角色,是演员的天职。

“善良是唯一的出路”:在复杂世界里守护纯粹的羽毛

路演现场,黄晓明再次谈起了他屡次提及,也屡经考验的信念——善良。他动情地说,自己因为善良“得到了很多,也失去了很多”。这简短的一句话,背后或许藏着无数娱乐圈浮沉的故事与个人的人生体味。但无论经历什么,他始终坚信:“人生中善良和爱是唯一的出路。”

他进一步阐释,现实中的人们常常因为“太不纯粹”,而被太多的外在形式所牵绊,迷失了本心。而电影中的吴优,恰恰以其极致的纯粹与善良,构成了一种动人的力量,也映照出现实中的某种缺失。这番话,既是对角色的解读,也像是一种自我的剖白与坚守。

除了分享之外,路演现场也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情,黄晓明从现场的一支鸡毛掸子上,轻轻扯下一根羽毛,然后将它吹向空中。羽毛轻盈地飞舞,承载着他当下的心境。这羽毛,或许征着一种“自由的心态”。在一个复杂的世界里,保持善良或许会受伤,但最终,它指向的是一种内心的解脱与自由——如同那根随风飘舞、无拘无束的羽毛。

“蒜鸟蒜鸟”:在武汉方言里落地生根

在路演的现场,黄晓明跟观众学起了武汉方言。当那句带着些许生涩的“蒜鸟蒜鸟,都不容易”说出口时,引发了全场善意的笑声和热烈的掌声。这一互动,不仅拉近了与武汉观众的距离,也为这次深刻的路演增添了一抹亲切、接地气的生活气息。

这场在武汉举行的《阳光俱乐部》路演,不同于寻常的电影宣传。它通过黄晓明的真诚分享,将角色塑造的艰辛、对善良价值的笃信、对生命本质的思考,以及那一刻吹向空中的“自由之羽”,串联成一场关于艺术与人生的动人对话。它告诉每一位观众,在光影交织的梦境之外,真实的生活更需要我们善待当下,守护内心的纯粹与善良,从而寻获那份属于自己的、轻盈的自由。